一說到流量,我們會很自然的想到抖音、百度等,這樣想也無可厚非,但也容易把自己的思維局限住。
互聯(lián)網里的流量就像一片汪洋,一望無盡的同時也深不見底,就看你怎么去挖掘這些流量。
或許你歷經幾個月的坎坷才獲取到幾百個流量,別人在今日頭條發(fā)一篇文章就能辦到,并有可能獲取更多。
今日頭條作為自媒體老大哥,直到今年,用戶規(guī)模已超過6.5億人,意味著每兩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注冊過頭條,MAU達到2.6億,DAU也達到1.2億。
如此龐大的用戶量再加上智能推薦算法,讓自媒體人只需安心出內容,無需像公眾號一樣,還要去外部獲取流量。
外加幾個活動,衍生出不少關于頭條的互聯(lián)網項目,讓不少工作室翻身大賺一筆。
包括我的一個朋友,之前在做自媒體公眾號,一直都是通過頭條進行引流,發(fā)的文章也很簡單,主要就是靠送資料,引導用戶去公眾號進行領取,輕松日引千粉。
這個資料所包含的領域也蠻多,比如游戲、PPT、辦公軟件、付費課程、會計、建筑等等,雖然這個玩法很早就有人在用,但直到如今,在頭條上也很常見,然而,很多人并不知道其中原理。
這種玩法不僅僅是頭條,其它很多平臺都有類似的玩法,然而,今日頭條的幾個優(yōu)勢讓其它平臺無法比擬。
1、關鍵詞自動回復,可以省去大量時間。
2、自身平臺擁有的龐大用戶,推薦量高,輕松獲取大量曝光。
3、大數據智能推薦,自動定位精準用戶。
如何操作?
一個人只能認證一個賬號,但可以注冊很多號,如果沒手機注冊,可以去QQ群購買,但當心遇到騙子。
在這里,建議多備點賬號,同時推薦去買已認證的賬號,原因如下:
1、認證過后所獲取的推薦量更大,也就意味著獲取的流量更大。
2、由于這種引流方法誘導性較強,雖然未做明顯的廣告,但也可能會被舉報封號,同時,多操作幾次后推薦量可能會降低。
3、雖然頭條不檢測私信內容,但也避免不了某些用戶舉報你私信廣告。
注意事項:
1、同一個IP不能登錄過多賬號,最好不要超過3個,若要放大操作,需準備IP切換工具,如PPTP,某寶購買即可。
2、賬號買回來后,注意養(yǎng)一段時間,不要一上去就開始做廣告。
1、首先,頭條的推薦機制和抖音基本一樣,先給一部分流量,根據點擊率、閱讀時間、評論、轉發(fā)等進行考核,然后再考慮是否進行下一輪推薦。
因此可以用標題提高點擊率,內容中留一點誘惑或引導用戶評論轉發(fā),可以提高推薦,和抖音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注意:頭條會限制標題黨,一旦你的內容和標題黨模型匹配度很高,那將會減少推薦。
2、頭條有個消重機制,會對重復、相似、相關的文章進行分類和對比,重復度過高的文章不會被推薦,所以盡量原創(chuàng),至于內容質量不一定要多高,我也看過不少頭條內容,很多質量都比較低的文章卻有個不錯的閱讀量。
同時,文章內容也不需要多長,一千字足矣,實在不會寫就去其它平臺找點同領域相關內容,然后偽原創(chuàng)也好,借鑒也罷,不要直接抄就好。
3、頭條會為用戶以及文章都打上標簽,因此,發(fā)文時需注意文章及標題里的關鍵詞,頭條會根據關鍵詞出現(xiàn)的頻率自動為你的文章打上相應的標簽,從而推薦給相應的人群,定位精準用戶。
當標題里未含有關鍵詞,或文章里的關鍵詞不明顯,會導致推薦不到位。
4、一天可以多發(fā)幾篇文章,時間間隔最好長一些。
1、文末引導用戶先評論、轉發(fā),用以提高文章的推薦量及曝光量。
2、說明私信內容,因為流量過大,不可能一個一個去回復,這時我們會用上關鍵詞自動回復功能,所以一定要和用戶說明私信什么,不要太復雜,不然會降低轉化。
在此可以直接用“領取”或者一個簡單的數字,如讓用戶私信“001”。
3、文末的誘導語中最好不要直接留聯(lián)系方式或公眾號,容易封號的同時推薦量也會降低。
4、當文章較長時,在開頭或中間最好說明文末會有什么福利,吸引用戶看到最后。
頭條不會檢測私信內容,你可以在自動回復中直接說關注公眾號或加微信進行領取。但是,你的話術一定要想好,降低用戶舉報率以及提高轉化。
比如說:由于發(fā)鏈接會被屏蔽,請諒解,可以關注公眾號XXX回復XX進行領取。
頭條的私信設置好過后,同樣需要把公眾號的自動回復設置好,如果是引流到微信,那也沒問題,可以用wetool或者買個機器人進行設置。
流量的價值是不同的。同樣的流量,在不同人那里,在不同產品那里,以不同的方式變現(xiàn),不同的客單價,價值也不一樣。
當你掌握有大量精準流量時,僅僅幫別人打廣告也有不菲的收入。
那你有沒有浪費你的流量?
引流,不是難在方法,而是真的很少有人堅持去做。
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,即你不管做什么事情,只要堅持一萬小時都能成為該領域的專家。
雖然我不認同此定律,專家難成,但你堅持一萬個小時,也就是三到四年的時間,也足以讓你成為該領域的高手。
或許有人會認為三到四年時間太長,但你想想,五年前的你是否也有過這種想法?